谷兴有的另一个身份是建水工艺美术陶厂的最后一任厂长。建水工艺美术陶厂以一个成立于1954年的集体企业,在经历了两次改革失败后,在2007年年底彻底破产解散。谷兴有还清楚地记得,解散前,陶厂还有103名员工。 在工艺美术陶厂解散后,原先厂里的工人有90%还在碗窑村从事与建水紫陶相关的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基本上都是具备数十年工作经验的老技术能手,有的甚至还掌握着部分核心工艺,比如陶泥制作。当然,也有部分人和谷兴有一样开起了自己的陶作坊,但这个群体仅是少数。 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最近几年的碗窑村,来了很多来自江浙等沿海地区的紫陶从业者,但他们基本上请的都是本地的师傅,而自己则只负责销售。 这让谷兴有感到了惋惜,他曾劝过很多以前的老同事自己做紫陶工作室,但都无疾而终,除了资金和资源的整合欠缺之外,最大的掣肘还是在于观念。 1982年进厂的谷兴有成了工艺美术陶厂的最后一任厂长,尽管后来陶厂倒闭,但他还是凭借30多年的经验做起了自己的工作室。最让他骄傲的还是自己的儿子,这位才22岁的小伙子,在拉坯上已经备受赞誉。“建水现在很多四五十岁的老工人都比不上他的手艺。”上述美术老师说。 这位从十多岁就开始玩泥巴的小孩如今也开始带徒弟了,当我们走进他的工作间,除了继续忙活手中的泥巴之外,这位羞涩的少年并没有太多话,旁边是他的徒弟在安静地看着他修坯,看上去还不足20岁。 建水紫陶的制作是一个讲究传承的技艺,大多数从事紫陶制作的家族都和谷兴有一样都是数代人传承下来的。至今,建水紫陶的制作过程从拉坯、绘画、雕刻、磨光等环节几乎都还在靠手工制作。而这也成为了建水紫陶的价值所在,特别是绘画环节,一旦出自名师之手,价格将翻上数倍甚至数十倍,同时也成为了升值的保障。 本地人的文化传承手工制作和名师作画一度成为了衡量建水紫陶价值的标杆,也是建水紫陶存在的独特之处。但这似乎与政府想要走的工业化和规模化的道路格格不入,毕竟,手工制作的传承以及背后的故事,是工业化生产所不能给予的。 但这些仅仅是在别人的作坊里打工的老技师们,师徒之间的关系并不如家族传承连接来得紧密,一旦他们到了退休年龄,很有可能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这对整个紫陶行业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 从当地政府来讲,通过招商引资,将紫陶产业产值做大,顺便带动旅游业的发展,除了能贡献更多的税收之外,还能解决更多就业。在现在商业的逻辑之下,要想将产值做大,规模化和工业化的生产道路似乎是一条捷径。 在很多外地人眼里,本地人还是趋于保守,让他们难解的是,在建水当地还有本地人在玩成本极高,成品率极低的柴烧(全程用木柴加热,最原始的烧制方法),他们甚至将这群人称作“疯子”。再比如,他们不会将陶泥卖给外地人,甚至不相熟的客户都不会卖。而在本地人眼里,这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保护。 同样地,作为技艺传承小农生产模式而言,如何将产品做好提升附加值,并将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似乎来得更加重要。并且紫陶的制造技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的是长时间的学习和经验。而这些都不需要工业化的帮助,甚至是排斥工业化生产。 统筹:本报记者 郑丽红 |